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公布,山东两地入选!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通知,公布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山东两地入选,分别是:临沂市沂南县、潍坊市诸城市。

临沂市沂南县

▲竹泉村

沂南古属琅琊阳都,是智圣诸葛亮的出生成长地,沂蒙精神的重要发源地。近年来,沂南县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目标,聚力整合、创新融合,探索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沂南模式”,塑造出“智圣故里、红嫂家乡、温泉之城、休闲胜地”特色文旅品牌,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首批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

▲生态剧场《沂蒙四季》
▲常山古村

沂南县健全体制机制,构建全域文旅发展体系,制定《沂南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沂南县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构建“一核五带、八大综合体”空间发展格局。创新“五大模式”,开辟乡村振兴新路径,一是红色文化带动“常山庄模式”,发挥常山庄革命时期战斗堡垒村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建立集红色研学、影视拍摄、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山东红嫂家乡旅游区。二是创意兴田园“朱家林模式”,将田园生活体验、乡村生活美学等融入乡村旅游,搭建乡村振兴学院等双创服务平台,先后引建26个农文旅融合项目。三是村企共建“新立村模式”,新立村与山东广汇集团合作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在传统苹果采摘基础上,开发民宿、煎饼体验馆、苹果体验馆、拓展基地等旅游项目,打造“新立苹果”“七彩煎饼”等特色农产品品牌,成为红色文化鲜明、乡风民俗浓厚、体验功能齐全、“村景合一”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四是两区同建“竹泉模式”,依托竹泉村“翠竹、清泉、古村落”的乡村生态、民俗文化资源,坚持景区带村、村企共建,开发一处新景区、同步建成一个新社区,景区年客流量超100万人次,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五是“两山”理论“马泉模式”,建设集休闲观光、林果采摘、民宿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沂蒙马泉休闲园,获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文化惠民演出
▲蒙山妈妈手工小老虎玩偶

实施“四大工程”,绘就融合发展新画卷,一是实施项目片区化推进工程,规划建设卧龙源城乡融合示范区、东高庄红色乡村振兴片区等以诸葛亮汉代文化、红色教育、乡村休闲为特色的“乡村振兴十大片区”。二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图书馆、美术展览中心、界湖公园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推出《沂蒙四季·红嫂》《妇救会》等10个沉浸式演出作品。《沉浸式情景小剧:讲好红色故事的沂南实践》入选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三是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和非遗传承工程,入选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大青山革命烈士陵园被纳入国家抗战遗址名录。加快68个非遗项目文创产品研发,建成岭上砚博物馆、竹泉乡村记忆馆等20个展示体验销售平台。四是实施文旅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探索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文旅人才建设机制,引进泰山学者领军人才韩生教授团队合作开发红色沉浸式演出。搭建徐公砚传习所、景泰蓝工艺团队、元宝根艺培训基地等本土人才培养平台,培育非遗传承人85人、手工艺大师6人。

潍坊市诸城市

▲永辉生态农场
▲竹山乡村旅游

近年来,诸城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实施乡村文化振兴战略,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部署,扎实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探索了以“艺术植入乡村旅游”为主线,多产业协同发展的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诸城模式”。

▲非遗手造研学

诸城市创新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体制机制,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诸城市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建设特色旅游目的地实施方案》《诸城市“十四五”文旅融合发展规划》等相关文件。构建“一核两带四片区”的文旅发展大格局,达到“一核引爆、两带牵引、四区联动”的效果,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探索多业态乡村文化振兴“新路径”,建成常山文博苑、金查理小镇、永辉生态农场等特色文旅项目,打造起环常山乡村旅游集群片区和“常山晚八点”夜游文化旅游品牌。目前,全市建成生态采摘游、家庭康养游线路8条,培育乡村旅游经营主体1000余家。打造“诸城手造”乡村非遗品牌,发挥诸城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依托非遗及传统工艺,通过创意新造,探索文化活态传承新模式,打造“山东手造”传统手工艺品牌,并进行市场化营销。整合数字智慧平台赋能乡村文化振兴,打造“智游诸城”这一集游客服务功能、运营管理功能和文旅智慧大脑功能三大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率先引入新零售概念,448种诸城特色文旅产品、农业产品、文创产品入驻平台,形成了诸城文旅新零售模式,为促进文旅消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推进文旅融合点燃乡村文化“新引擎”,打造“金查理小镇书房”“竹山望山书吧”“蔡家沟东坡书吧”“崇文书房”等一批基层书房。深入推进文化下乡活动,扎实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暨戏曲进乡村(社区)演出工作,每年组织演出1300多场。夯实硬件基础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以成功创建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不断完善旅游集散、旅游交通、旅游标识、旅游厕所、停车场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蔡家沟艺术试验场

诸城市南湖区蔡家沟村打造以“政府为主导、农民为主体、艺术家为客体”的蔡家沟艺术试验场,用“艺术植入乡村旅游”方式,多渠道吸引18名国内外艺术家长期驻村或定期交流创作,形成了艺术振兴乡村的典型经验。带动周边创新创业500多人,农民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成功搭建了诸城南部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平台,打造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成为山东省首个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真正实现艺术乡间实体的村庄。此外,诸城市积极推进“乡村记忆”工程,将农村历史街区、传统民居院落和生产生活民俗挖掘保护,建设了管家沟村、上刘家沟村、岔道口村和李子园村等一批省级、潍坊市级景区村庄,截至2022年底,共创建山东省景区化村庄8处,潍坊市景区村庄12处。

来源:文旅山东

微信扫一扫,分享到朋友圈

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公布,山东两地入选!
108 0
免责声明与:本文有注册用户上传,不代表山东传媒网观点。
免责声明与:本文有注册用户上传,不代表山东传媒网观点。

快来!一起给日照的秋天上色!

上一篇

山东省优质林产品推介活动在济南举办

下一篇

你也可能喜欢

发表评论

插入图片
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公布,山东两地入选!

长按储存图像,分享给朋友